- 在親子關係裡,做父母的無論如何都應該要比孩子成熟,對彼此的關係也要負較大的責任。
- 當父母以正向的方式去表達對孩子的引導和期許時,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。
- 孩子該做、想做的事情不斷增加,但擁有的時間和上一代卻沒兩樣,也難怪這一代的孩子容易煩躁、EQ不好。
- 「溫柔而堅定」,是教養專家們一致推薦的重要態度。
- 和孩子討價還價,會讓孩子產生「自己的決定永遠不夠好」的自我概念。
- 父母要接受孩子的獨特樣貌,而非依照心目中完美小孩的形象來要求或期待。
- 孩子的成長階段:
- 0-1歲(嬰兒期):建立對世界與生命的信任與希望。滿足孩子的需求。
- 1-3歲(幼兒期):發展自動自發的探索精神。父母設定一個合理安全的範圍,讓他可以充分滿足探索與自主的慾望,在成功時受到鼓勵與肯定,在挫折時尋求安慰與協助,發展出自主性,對未來年長之後的自信與自尊打下良好基礎。
- 3-6歲(學前期):奠定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。發展「控制衝動」、「延宕滿足」這兩項非常重要能力的關鍵。最需要父母在鼓勵嘗試錯誤和限制規範底線之間取得平衡。過度壓抑容易造成孩子心懷愧疚或罪惡感、畏首畏尾;過於縱容則會造成孩子任性、自以為是。如果孩子這個階段逐漸學會了調節自我與外界需求衝突,就能夠發展出責任感,積極進取的去感受生活與學習的樂趣。
- 6-12歲(學齡期):確立勤奮自信的學習方法,培養良知的關鍵。孩子能夠進行邏輯思考,穩定的情緒也有利學習。會透過和他人比較來建立自我的認識。適度的良性比較有助於孩子真確認識自己,也會以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來激勵自己接受挑戰、向前邁進。若父母和老師過於重視競爭,自覺不如人的孩子會產生嚴重自卑感,以至對於學習失去信心與興趣,而經常得勝的孩子也容易自大或害怕失敗。
- 12-18歲(青春期):確定自我認同與生涯方向。父母親提供更寬廣的自主空間、欣賞他們的成就與獨立的表現,並且願意一起討論在尚未完全成熟前必須謹守的規範。此外他們仍需要父母的引導與支持,進一步探索自己的能力、興趣、人格特質、價值觀等,以做為未來生涯選擇的重要依據。在這階段無法達成自我認同的青少年,因為人生缺乏目標與方向,很容易隨波逐流、逃避問題,或者因為對成人世界的敵意而顯得莽撞衝動。
- 大部分孩子小時候所做出的不當行為,多半來自對外在世界的一知半解。如果了解孩子的發展過程,將孩子的行為視為通往其內心的祕徑,父母便能從中了解孩子還不懂得是什麼,還有哪些行為需要父母的引導。如此一來,也就容易接納孩子的感受與需求,幫助他們從這些錯誤的經驗中學習,並因此進一步擴展孩子的視野、提升思考能力。
- 學習的路很長很寬,性格與品格的發展卻會在生命的前18-25年大致定型,因此為人父母應該掌握性格發展的關鍵階段,培養孩子健康成熟的性格。
- 怎麼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? 現在的孩子因為營養充足、被照顧的較好的關係,科技發達資訊爆增,社會越來越複雜,孩子的兒童與成年之間的過渡期被延長了。幾個小撇步參考:
- 小事不管,管大事。
- 爭取孩子的共識。
- 調整自我逐漸放手。
- 6-12歲(學齡期)是培養良知良能的關鍵,1.確實要求孩子參與社區服務 2.重視善行的門內腳效應 3.為孩子提供支持自尊發展的環境
- 不寵溺的基本原則: 1.在合理範圍內,要求孩子獨力完成已經有能力做的事 2.當孩子的行為對別人構成困擾時,嚴格規範並確實執行。
- 教出知足常樂、惜福感恩的孩子,以下三個原則可參考:
- 滿足孩子身心「基本」的「需要」
- 節制孩子的「想要」,明確規範在一定的時間、一定的額度內,幫助孩子在學習的能力範圍內,進行理性的消費,培養選擇的智慧。
- 示範真誠的感恩行為,「以身作則」是最容易也最有影響力的教養金律,在日常生活中,真誠的分享父母自己對於某些人事物的感恩,不只自己的情緒會更快樂,也會帶給家庭平和的氣氛,對孩子產生更長遠的影響。寫日記時寫下感恩的事,無論是快樂的感受或對生活的滿意度都會上升,幸福與否不全然取決於客觀的條件,如果不懂感恩,即使錦衣玉食也未必快樂;如果能看到別人對自己的好,就算粗茶淡飯也吃的開心。
- 了解並接納孩子的潛能分布
- 對孩子的潛能抱持恰如其份的期待
- 提供孩子必要的資源與支持
- 接納父母角色的有限性
- 觀察各行各業表現卓越的人,確實會發現他們具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對於所從事的工作充滿熱情,並且對於克服困難、追求成就樂在其中。心理學將這樣的動力稱為「成就動機」,它是一股內在動力,讓個人願意全力以赴去完成自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,並力求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。
- 為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擁有良好的成就動機,因為成就動機高的孩子學習意願比較強,能夠專注的學習、自動自發的完成與學習相關的作業,也願意突破學習的瓶頸、克服學習困難。但是父母要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的成就動機呢? 研究發現,這和孩子從小對於自己成功及失敗的歸因(認為原因是什麼)有相當大的關聯。
-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,會逐漸內化為孩子對自己的看法,進一步影響他們對學習的態度。多用「你很努力喔」「你比上次又進步了」的話語來鼓勵孩子。
- 培養孩子成為「務實樂觀的學習者」,以下原則值得父母與師長參考:
- 適當的目標:選擇具有學習意義、符合孩子興趣、難度切合孩子當時能力的作業。
- 明確的規範:確實監督孩子的學習作業,給予適當的支持與協助,幫助他們建立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我管理能力。
- 具體的回饋:提供孩子正向具體、可以促進他們努力與進步的意見,孩子才能從錯誤中學習,而不是徒留挫敗的感受。
- 肯定的關懷:以溫暖正向的態度,幫助孩子了解、肯定自己現有的能力。和孩子討論成就的價值、努力的重要性。創造「重視學習過程而非最後結果」的氛圍、釋出「每個孩子都具有學習潛力」的訊息。
- 尊重的態度:不強調評比、競爭、成敗,不因孩子的成就表現佳而給予特權,表現差就貶抑對孩子在其他領域或層面的評價。
- 讓孩子產生棋逢對手的樂趣或是產生「心流」(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,無視於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。這種經驗本身帶來莫大的喜悅,使人願意付出龐大的代價。合乎產生心流經驗的學習,會帶給學習者極大的滿足感,從而樂此不疲。)
- 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 2.支持孩子訂定適切的目標 3.給予孩子誠懇具體的鼓勵
- 要傾聽不要指責
- 要鼓勵不要貶抑
- 要引導不要教訓
- 變動是生活的常態,適應(面對不同的生活環境、生活方式、人、事、物時,能調整自己使生活愉快的狀態)是必要的能力。提升適應能力的做法:
- 了解並接納孩子的適應性。「我知道要改變對你來說不太容易」「面對新老師新同學,你一定覺得很緊張」讓孩子覺得受到父母的關懷與支持。
- 調節孩子的適應總量。
- 建立循序漸進的適應程序。小朋友有了自己的房間,父母可以增加具有安撫情緒作用的睡前活動,多陪伴一段時間,讓孩子逐漸習慣新房。
- 做好事前準備與事先預告。許多父母會在孩子上小學前先帶孩子到學校熟悉環境,多以正向的口吻和孩子聊聊學校的生活,提醒孩子可能要面對的改變。
- 教導孩子應對的技巧。可以透過角色扮演來幫助孩子熟悉應對技巧
- 尋求專業協助。
- 人際關係好的孩子有朋友可以分享心情、一起遊玩,不僅比較能夠了解別人,自我價值感也比較強。當孩子能夠洞察別人的觀點時,通常也比較能夠有效回應他人的需求,並因此帶動融洽的互動
starblind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- 教養小孩是父母檢視自我的過往,陪著小孩再次成長的好機會
- 我告訴自己,與其遺憾與空想,不如給自己更多的可能。至少努力過,踏踏實實的為自己活過,哪怕後來不盡人意。活著,就沒有遺憾了。
- 發現對孩子的管教態度,取決於你內在的人格特質,而你內在的性格其實取決於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。當你學習用長大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時,你會發現你越了解自己,就越了解自己的小孩。
- 父母最大的毛病,往往忽略孩子其實也是一個人。一般父母教養子女的藍圖,總是充滿完美而過於理想化,一昧要求孩子,卻沒想過自己本身的生活,有時也有一些要命的缺乏和力不從心的沮喪。
- 父母越真實,越不像高高在上的操控者,就越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孩子,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。
- 大人在管教小孩時,常常過於急切的告訴孩子「什麼應該做、什麼不可以做」。當我們還小時總把父母想像成一個完美無缺的人,長大後發現父母的缺點後,往往變的非常失望與憤怒。
- 我和孩子相處時,不會刻意隱藏自己的脆弱與缺點。我的孩子知道媽媽的優缺點,甚至知道媽媽有些缺點可能一輩子都改不掉,但一點都不妨礙他們對我的感情。我是個不完美的大人,也承認自己的不完美,反而能讓自己和孩子的心靈更加接近。
- 任何青少年,無論外表看來是多麼缺乏定性,在他們心底深處,其實都希望能為自己找到一個清楚、明確的自我圖像。要是你因不了解他們所經歷過程而想加緊控制他們,你就越發刺激她來語你作對。
- 有智慧的媽媽應該一邊照顧小孩,一邊和孩子一起成長。除了陪著孩子探索學習,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培養興趣,等到孩子越來越大,媽媽越來越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,也許之前培養的興趣,就可以變成自己的專長和生活的寄託。
- 孩子不是我們的面子,也不是我們的獎牌和光環。孩子,是他自己。如果你愛孩子,就要引導孩子活出自己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因為父母再怎麼愛孩子,都無法取代孩子的人生,總有一天孩子都會離開父母,飛向自己的天空。
- 愛,不是用來控制,也不是用來犧牲,而是成全子女走上自己的路,幫助孩子找到綻放自己的舞台,父母也學習放手並安排好自己的人生。沒有負擔的親情,說不定可以讓彼此更和諧更親近。
- 沒讓孩子嘗試,好奇心沒得到滿足。一種可能是,孩子逐漸喪失創造力;另一種可能是,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做他想做的。沒有大人陪伴,危險度更高,不如咬緊牙關讓孩子嘗試一下,並和孩子討論更安全的做法,通常孩子會因此更信任父母,變的更喜歡和父母討論心裡的想法。
- 其實人的想法會改變,孩子也會一步一步成長,媽媽應該依據內心的聲音和孩子的成熟度隨時做調整,而不是用別人的尺度綑綁自己和小孩,徒增壓力和煩惱。
- 再試一次吧!即便往後沒成功,也不至於有太大的遺憾,因為妳已經那麼努力,也許老天爺會給你另一條路,更適合你的。
- 歌德說過 : 唯有當你相信自己,你才開始活著。順著你自己的聲音走吧,唯有自己才明白在做什麼,也唯有自己才知道如何才不會留下遺憾。
- <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> :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。
- 別把母職當苦工,只要用對方法對待孩子,就能在付出的同時得到快樂! 從此,我從表象的辛苦付出,轉變成內在對自己的關照,「有機教養」的觀念也因此而生。
- 「有機教養」,就是讓愛可以自由流動。流動的愛是活的,彼此有來有往,相互關心。愛與被愛本來就應該要對等,絕不是媽媽單方面付出、失去自我。
- 愛,是讓家中的每一個人自由自在的做自己。
- 父母與其強迫孩子去學作文,不如先讓自己愛上閱讀,唯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孩子。
- 每次說故事時,我總會留下一些伏筆,或故意吊孩子的胃口,讓孩子自己去找書來看個究竟。不說標準的答案,不按書裡既定的脈絡走,留給孩子一些想像的空間,反而能增加孩子閱讀的能力。
- 閱讀重質不重量,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讀多少書或非讀什麼書不可。陪伴孩子,找到閱讀的樂趣與感動,孩子自然就會愛上閱讀。
- 父母對子女的呵護,應該像手握一隻鴿子,緊到足以保護安全,但又不致使之窒息,更不要使之無法展翅飛翔。
- 宇宙萬物都是波動,只要你發出幸福的波動,幸福自然就會來到你的身邊。
- 媽媽有時要學著善待自己,包容自己。其實我們本來就不完美,只要慢慢努力、慢慢修正做不到、做不好的事。我總覺得上天有一雙眼睛,會眷顧不完美但誠懇努力的人。
- 想成功最快的方法,就是做你喜歡做的事。只要你持續保持熱情,在真正熱愛的工作上努力,便能懷抱夢想度過聰明有趣的一生。
- 每天做一件自己害怕的事,決定不再逃避,勇敢的列出讓自己恐懼的事項。他決定花一年的時間,每天去做一件讓自己恐懼的事,看看面對恐懼的一年之後,能否突破自己、超越自己,找到新的人生目標。
- 人生永遠不會嫌晚,但你得打開自己心裡的開關,讓你的能量有出口跑出來。雖然感覺自己只是跨出一小步,在心靈上卻是大大的躍進。原來只要自己願意鬆動過去的桎梏,哪怕只是輕輕的碰觸,生命底層有好多東西,也會跟著一點一滴冒出來。
- 唯有父母願意給自己更多生命的可能,將心比心,才有可能給孩子更多空間去發展自我。
- 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應是成就孩子,也成就你自己。媽媽做自己,也讓孩子做自己。挖掘孩子的天賦,讓孩子長成他自己的樣子,媽媽也就藉由養育孩子,修剪生命的枝葉,圓滿自己的人生。
- 沒有什麼不可能的,說不可能的就是自己。媽媽其實可以成為自己心靈的發電機,每天為生活創造一點小驚喜,做一點小改變。日子久了,就能扭轉原本枯燥的生活與心境。
- 找到自己的渴望,投注熱情的火種,最後必須鼓起勇氣點燃它,還要不斷地搧風維持火力。
- 最後,女人,你的名字不只是母親。
以上文章節錄自 媽媽做自己,孩子就能
starblind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